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部简介
admin

☆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3年12月,与人文社会科学部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运作。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稳固的学科基础、完善的组织结构、良好的运行机制和高效的服务体系。学院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管理治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标准强化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办学定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单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建设目标

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打造成“四个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党建研究与理论宣讲基地、公共文化研究基地,经过8-10年的不懈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队伍建设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 7人,讲师12人;博士8人,硕士13人,本科3人;50岁以上4人,40-50岁8人,40岁以下12人;博士后1人,出国研修1人。

☆教学工作

学院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等6个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校级精品课程。建有“矿冶文化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了“一课一精品”实践教学体系。

近几年来,学院以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构架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网络作业、网络考试、网络选课”的“四网互通”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传统教育与智慧教育、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四门思政课已全部实现网上考试,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试题自动组合、生成试卷,考试成绩自动生成;网上作业系统实现了老师通过网络布置、批改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做作业,作业成绩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选课平台更加完善,实现了学生自由、自主选择授课教师、专题、时间和地点,并附有短信提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OCs教学模式改革已圆满运行两个学期,该课程的改革方式在省内属敢于吃螃蟹的第一家,教学规模在全国目前居前列;依托学校课程中心,2016年自主开发建设了《形势与政策》MOOC教学。

学院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校级各类教学奖项10余人次。

☆学科科研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近几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部级人文社科项目4项,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厅专项重点项目4项,其它课题近20项;出版了《近代中国政派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等多部专著,发表CSSCI论文20余篇。

☆社会服务

学院依托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与黄石市政府、大冶市政府、西藏山南地区、黄石市文化局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合作研究,项目经费84万元。撰写论文10余篇;编撰完成了《黄石市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等10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被政府采纳形成文件40余份。

黄石市创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被评为中部十省市第一名;大冶市创建湖北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被评湖北省十县区第一名,社会影响良好。

☆党群工作

紧紧围绕党建“五大建设”,开展“两访两创”、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荣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等称号。近几年来,获各级党务工作表彰10余人次;组织各类捐赠万余元。群体活动丰富多彩,马列研究会、法学研究会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