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部简介
2025/04/24 admin 

☆学院简介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3年12月,与人文社会科学部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两个牌子”运作。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稳固的学科基础、完善的组织结构、良好的运行机制和高效的服务体系。学院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管理治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建设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按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标准强化建设,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办学定位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依托单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建设目标

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努力打造成“四个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党建研究与理论宣讲基地、公共文化研究基地,经过8-10年的不懈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队伍建设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1人,双挑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4人,博士在读1人,博士后2人,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2人。

☆党群工作

学院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标“七个有力”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创新党员学习形式,先后赴广西桂林、贵州遵义、湖北咸宁、黄冈红安、孝感云梦、阳新龙港、大冶曹家晚等地开展红色教育实践,创新打造“理论学习面对面”、“磁湖之光”读书会、“小马过河”等学习品牌,推进党建和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合。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荣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等称号,工会群团活动丰富多彩。学院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究会、法协会、文化遗产传习社三个学生社团,通过党建带团建,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知行读书班”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党员老师指导学生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书大赛银奖、铜奖多项,获评湖北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人次,获评黄石市社科飞燕6人次,获黄石市“五一劳动奖”1人次、黄石市优秀教师、校“四有”好老师、师德标兵、科研标兵、优秀教师等表彰10余人次。

☆教学工作

学院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势与政策等6个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校级精品课程。建有“矿冶文化博物馆”等校外实践基地,构建了“一课一精品”实践教学体系。

近几年来,学院以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构架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网络作业、网络考试、网络选课”的“四网互通”教学模式,促进思政课传统教育与智慧教育、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机融合。四门思政课已全部实现网上考试,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试题自动组合、生成试卷,考试成绩自动生成;网上作业系统实现了老师通过网络布置、批改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做作业,作业成绩自动生成;《形势与政策》选课平台更加完善,实现了学生自由、自主选择授课教师、专题、时间和地点,并附有短信提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OOC教学模式改革已圆满运行两个学期,该课程的改革方式在省内属敢于吃螃蟹的第一家,教学规模在全国目前居前列;依托学校课程中心,2016年自主开发建设了《形势与政策》MOOC教学。

学院获批省级教学平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1个,思政课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湖北省名师示范课堂5个,湖北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

获评黄石市最美教师团队1项,黄石市“清廉教育精品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5门,数智课程2门,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校级教学教改项目若干项。

新增实践教学基地10处,实践教学成果“党史故事天天讲”11讲登上学习强国。“党代会故事天天讲”“晶彩中国”等实践项目成果被中央电视台、湖北日报、荆楚网、湖北高校思政网、黄石日报、人民公开课、东楚大教育、黄石广电等报道20余次。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教学荣誉,其中省级教学竞赛优秀奖1项,校级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若干项,在核心期刊、省级期刊发表教研论文50余篇。

☆学科科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2014年获批校级重点培育学科,2022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凝练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聚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研究、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聚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聚焦重大历史事实,着重研究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探讨中国近代工业遗产、矿冶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拥有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理工学院廉政教育研究中心和湖北理工学院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心研究平台。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省厅专项重点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出版了《近代中国政派之对日态度及策略研究》、《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学术专著10余部,获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本学科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学科的学术声誉、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社会服务

学院以党的创新理论进国企、进园区、进企业、进村组“四进”工作为品牌,全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近三年来,与大冶有色、湖北三鑫、西塞山区等对接,完成宣讲项目6项,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轮训学员3000人次。

学院依托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先后与黄石市政府、大冶市政府、西藏山南地区、黄石市文化局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合作研究,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市主要领导批示10余篇,编撰完成了《黄石市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等10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被政府采纳形成文件40余份,项目经费100余万元。

黄石市创建国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被评为中部十省市第一名;大冶市创建湖北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被评湖北省十县区第一名,社会影响良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