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公选课第四讲精彩呈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国故事
2022/03/30  

为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大学生,湖北理工学院思政公选课《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第二季第四讲“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全面振兴”于3月29日下午在J2-309智慧教室精彩亮相。本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容、郑利鹏和周乾三位青年教师精心设计,共同呈现。

“请各位同学拿起手机,打开计算器,我们一起来算几组数据。”张容老师以抛开“谁来养活中国”这一热点话题的方式开篇,逐步引导学生计算出“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要消耗多少粮食”的答案。对于得出的结果,学生惊叹粮食的消耗量如此之大。随后又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2022年全国两会上“粮食安全”为何成为热词,进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就是依靠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来养活自己。

那么中国“三农”的现状又是如何的呢?周乾老师从“中国农业发展如何?中国农村发展如何?中国究竟有多少农民?”三个问题出发,阐述了中国农业、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发展现状,层层深入,使学生意识到三农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那么,中国又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呢?

“你想成为一名新型职业农民吗?是真得想,十分想,几分想,一丁点想,还是不想呢?”郑利鹏老师以此开启尾篇,从中国人几千年的小康生活梦想的缘起、实践和实现,系统地介绍了我国从精准扶贫走向乡村全面振兴的艰辛历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并连续10年深入乡村,走遍了中国绝大多数贫困地区。梁家河7年的农村生活使他从小就对农村、农民和脚下的热土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和感悟。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黄文秀为代表的300多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辛苦和牺牲才换来了“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亮眼成绩单。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郑利鹏老师又向学生阐述了乡村振兴的五大内容,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向学生描绘了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画卷。在座学生纷纷表达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向往,激发了投身于乡村全面振兴事业的热情。

三位青年教师以问题为“经”,以案例为“纬”,融会讲、评、论等多重环节,达成了师生间深度互动,教室里不时传来同学们踊跃的发声、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实现了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是湖北理工学院于2021年推出的公选课,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堂思政,采用“一课多师”、“多师同堂”的专题式教学,释放课堂的魅力;结合学生需求,与时代同频共振,凝聚课堂的活力;把党史融入故事,以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激活课堂的创造力;强化课堂讨论环节,转变灌输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感召力。(通讯员 覃炫彭 郑利鹏)

关闭窗口